比较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教育研究

  •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朱以财;刘志民;

    2015年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各种形式和类型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相继兴起,并初见成效。通过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个高校战略联盟,发现其呈现出如下特征:联盟经历从倡议构想、理论探讨到实践运行的发展过程,联盟动机清晰明确,联盟专业化或行业化特征明显,联盟运行机制完备而有效。推进"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政策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设中,需要政府适度参与,设定主体间性观念逻辑;立足联盟情境,确立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容的联盟目标;拓展"公共空间",助力联盟组织化进程;科学探索,推动联盟从"制度共建"走向"文化共鸣"。

    2019年09期 v.41;No.356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682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56 ]
  • 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教育策略:动因、举措与启示

    刘奕涛;

    在德国,加强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中国能力"的重要举措,已被纳入其政府有关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容之中。提升"中国能力",受到美国与德国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客观影响,是落实德国与中国政府磋商声明有关教育决议、实现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德国政府通过强力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汉语教育整体规划,推动高校、智库和企业对中国开展深入研究等策略致力于提升"中国能力"。这些举措对中国通过教育变革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彼此认知与理解具有借鉴意义。

    2019年09期 v.41;No.356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86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0 ]
  •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苏洋;

    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目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存在课前准备尚不充分、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弱以及课后反思难以形成学术性的知识体系等问题。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层影响因素,分别包括留学生汉语水平、学习投入、性格和年龄,任课教师和同伴群体,家庭关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高留学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体验,高校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堂准入机制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

    2019年09期 v.41;No.356 18-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30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7 ]
  • 知识资源共享视野下的教育枢纽构建动因、共享体系及举措

    陈慧荣;刘咏梅;

    知识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新课题。教育枢纽所在国(地区)对发展知识经济、扩大政治影响、重塑社会文化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推动教育枢纽成为当地知识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实践者。为实现共享成效,教育枢纽培育良好的共享环境,立足区域优势发挥独有共享价值,制定战略规划,多部门统筹推进知识资源共享,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共享内涵、价值及体系。

    2019年09期 v.41;No.356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62 ]
  • 奥地利公立大学基础研究转型发展动因、向度及基本逻辑——《国家公立大学发展规划2019-2024》述评

    武学超;

    为推动公立大学基础研究转型发展,激发原始性知识创新活力,奥地利政府近期发布了《国家公立大学发展规划2019-2024》。该规划重点针对奥地利公立大学基础研究主体地位弱化、产出效能不佳、高层人才缺失等突出问题,依循当代知识创新范式转型发展基本规律,在基础研究主体地位提升、多维科研协同、一流基础研究人才引进与培育、开放科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战略举措。奥地利公立大学基础研究转型发展战略深刻揭示了基础研究资源投入强度与产出效能、知识创新范式转型与科研质量提升、基础研究人才分类与开发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9年09期 v.41;No.356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6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3 ]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 试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可能转向——基于知识生产三要素的分析

    马健生;时晨晨;

    从知识生产三要素理论看,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已经到达了转向的临界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阶段和国家发展新战略对比较教育知识的新需求使转向具备迫切性;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积累的丰富和实践应用的多元奠定了转向的可行性;研究队伍数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升保障了转向的可能性。这三股转向动力正在推动未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生如下转向:研究目的与功能定位调整为"生产教育理论"和"服务国家战略";研究技术路线变革为开展真正的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研究人员培养转变成兼重外语语种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培训。这三大转向如果顺利实现,将会产生重大的时代意义:帮助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摆脱"学科危机",重获新生;指导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化发展;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知识咨询服务。

    2019年09期 v.41;No.356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5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6 ]
  • 论“比较历史分析”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

    高皇伟;

    "比较历史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出发,"比较历史分析"既是传统历史研究法的重新修正和再造,也是对实证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质疑,并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推进中不断发展。它注重因果分析和历史次序过程、融合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系统化和情景化比较,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比较历史分析"启发比较教育研究者从知识本质观和价值观构筑新的知识观,然而其自身的局限性亦需要全面、辩证、理性、客观地分析,以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比较教育一流学科建设。

    2019年09期 v.41;No.356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33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5 ]

高等教育研究

  • 美国高等教育中多元理念及其实践——基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课程观察与思考

    罗安平;

    美国正迎来非同寻常的"后千禧一代":族裔最为多元化,受教育程度创历史最高。高等教育如何形塑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关乎整个社会的走向与未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是对全球化与多元化社会的积极回应:人文通识课程教导学生审思国家特性,形塑学生的身份认同,正视"政治正确"与多元理念之间的困惑;系统研习移民社会史,使学生理解文化多元与社会融入议题;以"全球学习项目"构建学生的世界知识谱系,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全球合作能力。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主张多元文化思潮与捍卫西方正统文明之间的论争,认知并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才能建立一个有尊严而包容的社会。

    2019年09期 v.41;No.356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9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9 ]
  • 一流本科教育的导师制——基于美国文理学院案例分析

    王东芳;赵哓军;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一种独特机构类型的文理学院,旨在培养精英人才,堪称一流本科教育的典范。导师制在美国文理学院高质量本科教育以及博雅教育理念的落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可划分为新生导师和专业导师两种类型;在指导方式上注重咨询式指导、引导式课程指导和协助式研究指导相结合。文理学院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取决于相关要素的支持,其中博雅教育理念是内核,住宿制是基础,小规模和低生师比是保障,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视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少数精英院校可考虑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并建立配套措施支持其制度目标的实现。

    2019年09期 v.41;No.35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89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62 ]
  •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术化困境

    高帆;赵志群;

    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享有很高的雇主声誉,但学术地位相对较低。博洛尼亚进程及学制和学位改革缩小了应用科学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水平维度差异,垂直分化的竞争机制造成应用科学大学的学术漂移,削弱了德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的"双轨结构"特征。这在为应用科学大学提高学术地位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如何权衡教学与科研两种职能,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学术要求两种价值取向的双重困境。垂直分化的同质竞争抵消了应用科学大学在水平维度的相对优势,这不利于其保持在"应用轨"的独立性。坚持水平维度的类型特色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定位,有助于应用科学大学走出学术化困境。

    2019年09期 v.41;No.356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97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0 ]
  • 行政与司法之间的博弈:美国营利性高校管理透视

    吴会会;

    美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款赋予的联邦政府学生财政资助资格诱致美国营利性高校招生欺诈现象严峻、学生贷款违约严重。为化解危机,美国教育部制定《滥用招生规定》和《有薪就业规定》,通过扩大"失实陈述"定义、取消对招生人员的激励性薪酬,设立"债务衡量规则"、评判学校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潜能,为营利性高校办学设定标准。针对这两项政策规定,私立高等教育协会先后三次起诉邓肯教育部。在相关司法裁判中,行政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到质疑,"债务衡量规则"的有效性成为论争焦点。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博弈展现了美国营利性高校的生存之道。

    2019年09期 v.41;No.356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7 ]

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研究

  • 法国“教育优先区”政策改革新探索

    卢丽珠;

    法国从1981年开始推行"教育优先区"政策,一直秉承着"给匮者更多"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机制,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就任总统后,将"教育优先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基础教育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艺术与文化教育,建设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将数字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创新机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开局。

    2019年09期 v.41;No.356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22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29 ]
  • 国外乡村教育生态转型的在地化实践

    王红;邬志辉;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2019年09期 v.41;No.356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432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255 ]
  •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体验:价值与实践——以TERRR Network项目为例

    时广军;

    为扩大乡村教师供给,澳大利亚加强对职前教师的体验式教育。在乡村教师体验中,学生经历角色互动、角色关系和角色扮演,进而深化对乡村教师的身份认知,也提高了大学教师教育的乡村适应性。乡村教师专培教育项目以国家教师标准、乡村课程体验、乡村实地体验、反馈分享为四个着力点,以乡村、乡村学校、乡村教室为三大领域,以体验为主线,促进乡村师资的培养。其主要特色包括:重视拓展乡村体验内涵,关注教师教育的乡村导向;重视理论学习在学生乡村体验中的先领作用;重视深入乡村场域,在实践中务实教师角色的体验;重视探索乡村教师体验的示范性,推动优秀资源继承共享;重视形成政府引领,大学、乡村学校及社区等合作的共同体。

    2019年09期 v.41;No.35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26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39 ]
  • 下载本期数据